文章
  • 文章
搜索
期刊信息
更多

《太阳能》《太阳能学报》

  创刊于1980年,

  中国科协主管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

《太阳能》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

《太阳能》杂志:

  Solar Energy

  CN11-1660/TK  ISSN 1003-0417

  国内发行2-164  国外发行Q285

《太阳能学报》: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CN11-2082/TK  ISSN 0254-0096

  国内发行2-165  国外发行Q286

详细内容

徐进:绿电直连有望撬动万亿市场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650号文”),提出以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为目标,按照安全优先、绿色友好、权责对等、源荷匹配原则建设运行绿电直连项目。这一政策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就近消纳和用户侧用能结构转型奠定了制度基础。

(来源:中国能源观察 作者:王睿佳)

那么,绿电直连的应用推广对新能源行业有何深远影响?未来是否有望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国能源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二级管理专家、总经济师徐进。

中能传媒:您认为绿电直连的应用推广对我国新能源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徐进:事实上,绿电直连并非新概念,早在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一份文件中就提出了“隔墙售电”概念,这近似绿电直连的雏形;到2021年又提出“新能源直供电”模式;2024年提出“绿电直供”概念。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在《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研究制定绿电直连政策措施”,标志着“绿电直连”概念正式得到官方确认。

650号文正式颁布后,不少企业对绿电直连期待逐渐放大。绿电直连同我国能源电力清洁低碳转型之路密不可分,是促进新能源生产与消费融合发展的新实践,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将带来积极作用。

一是有利于缓解新能源的消纳难题。“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取得了显著成就,到今年5月底,风电、光伏发电的装机规模分别达到5.67亿千瓦和10.84亿千瓦,总装机规模超16.5亿千瓦。但近两年新能源消纳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绿电直连为破解风光等新能源消纳难题提供了新选择。

二是有利于更好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随着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民共识,绿色电力消费侧已经覆盖了能源、石化、互联网科技、生活服务等各行各业,各类市场主体对绿色电力消费意识及消费需求正在逐步提升,绿电直连将成为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途径。

三是有利于化解欧盟碳关税壁垒。今年5月,欧盟正式敲定碳关税细节,宣布从2026年起对进口钢铁、铝等产品征收碳排放税,要求进口产品提供可追溯绿证且要“证电合一”。这个被称为“全球最严碳壁垒”的政策,表面是环保倡议,实则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变相剥削”,将大幅度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绿电直连让新能源发电企业直接嵌入用户侧能耗系统,实现了“点对点”物理溯源供电,提高了产品国际竞争力,为欧盟碳关税壁垒困局提供了破题之钥。

中能传媒:绿电直连将为新能源行业带来哪些机遇?

徐进:从产业的发展逻辑和趋势角度看,绿电直连将为新能源行业至少带来三大机遇。

首先是打破了传统供电方式。目前,我国常规的电力供电模式是“电源—电网—用户”,电源原则上必须经公共电网中转后才能供电给用户,而绿电直连减少了电网这个“中间环节”,通过直连线路向单一电力用户供给绿电,能够大幅度缩短电力流路径,有效降低线损网损,切实提高新能源发电利用效率。

其次是促进了技术创新应用。绿电直连作为新模式,需要新技术、新标准作支撑:包括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接入导致的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进一步提升,物理溯源技术尚不成熟,相应技术标准体系需尽快搭建,储能技术的创新优化等等。这迫使企业不得不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尽快化解技术难题。

最后是激发了市场竞争活力。从650号文具体内容来看,绿电直连项目原则上由负荷侧作为主责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不含电网企业)可投资绿电直连项目,允许绿电直连项目电源侧与用户侧独立投资或合资投资等多种形式,允许以聚合形式整体参与电力市场,特别规定新能源发电项目豁免电力业务许可证等。这既与当前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高度契合,也必将激活新能源更大规模的发展潜力。

中能传媒:绿电直连对现有的电力交易会产生何种影响?

徐进:今年新春之际,《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即“136号文”)正式发布,提出全面推进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彻底改写了新能源领域的游戏规则,对我国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表明我国新能源成长模式正式由以前的“政策式”迈向“市场式”的新跨越,改革核心要点包括:新能源电量全面入市,告别固定电价模式;建立差价结算机制,稳定收益预期;存量与增量分类实施,确保平稳过渡;鼓励中长期合约、现货交易配合运行。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新能源全面市场化、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才为绿电直连模式提供了政策合理性和操作可行性。

在我国现行电力交易体系中,中长期交易通过签订长期合同,能够确保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价格的可预测性,因而备受市场参与者的青睐。而现货交易虽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在满足用户长期需求方面存在明显劣势,无论是新能源发电企业还是电力用户都难以在短期适应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650号文明确提出“项目电源和负荷不是同一投资主体的,应签订多年期购电协议或合同能源管理协议”,这同“新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使得市场参与者更倾向于通过中长期合同进行交易,以规避风险”的需求不谋而合。由此可见,绿电直连将有序推动我国绿色电力交易有序开展,更好地融入电力市场化交易尤其是中长期交易体系之中。

中能传媒:对于新能源发电企业而言,参与绿电直连项目有哪些优势?

徐进:总体而论,对于新能源发电企业来说,参与绿电直连的新能源项目在电价、收益稳定性、投资回报率等方面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电价方面,绿电直连项目允许新能源发电项目和电力用户直接签订合同,通过专用线路供电,绕开大电网中间环节,有效提升新能源发电项目电价,初步估算,其价格比直接参与市场化交易高10%—15%。在当前行业竞争日益内卷、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越来越薄的窘况下,这相当于为企业增加了一笔不菲的绿电溢价。

在收益稳定性方面,如前所述,绿电直连项目通过供需双方签订长期供电合约或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开展合作,新能源企业能够提前锁定项目的收益水平,有效规避了项目在运行过程中无法送出电力和有电销不出去的困扰。特别是在风光装机量大、弃风弃光比较严重的“三北”地区,新能源项目能够提前获得相对稳定的预期收益。

在投资回报率方面,绿电直连项目通过配建储能设施等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削峰填谷”机制,有效解决绿电供应的不稳定性问题。储能系统在发电高峰时储存多余电力,在发电不足时及时释放,最大限度确保了发电连续性和持续性,使得绿电利用率大幅提高,甚至有可能做到绿电100%消纳,从而相应提升新能源发电企业的收入水平,显著提升项目的投资回报率。

中能传媒:当前绿电直连大规模推广的主要挑战有哪些?应如何化解?

徐进:绿电直连在我国还是一个“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鲜事物,其成长还需要一个过程,要想大规模推广还需要统筹考虑,稳步推进。我将其归纳为“四清”:

一是同电网利益纠葛要扯清。当前,我国电网格局以两大电网为主,其收益仍严重依赖于传统电量统购统销的差价,绿电直连全面铺开必然对其产生影响。因此,找到合作共同点,获得电网企业的支持和理解,对确保绿电直连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将事半功倍。

二是总体的成本投入要算清。绿电直连最大成本是直连线路建设费用,线路太长则建设成本高;还有电网接入的相关费用,项目应标准配置继电保护、安全稳定控制装置、通讯设备等二次系统,需安装网络安全监测、隔离装置等网络安全设施;另外,线路的运维管理也是一笔不小开支。只有算得清楚,才能干得明白,真正做到“有利可图”。

三是技术的标准规范要厘清。作为新事物,绿电直连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规定有哪些,参与主体关注的具体费用标准与计算方式等,需要有关部门尽快提出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长远观之,标准规范是行业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牵引,否则就好比在大海里行船找不到方向。

四是地方的配套政策要出清。地方政府要根据650号文相关内容,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产业状况,尽快颁布自己的实施和操作规程,这是确保绿电直连开展的必要条件。在这方面,江苏省走在了前面,早在今年2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就印发了有关通知,确立首批5个试点项目,并对地方相关部门、电网企业和试点企业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

中能传媒:未来,绿电直连的推广是否有望推动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的涌现?

徐进:这个是肯定的。近年来,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加快构建,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零碳园区、构网型储能、电算协同等电力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与之配套的绿色电力债券、基金、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以后还会陆续出现电力期货、绿色电力期权等金融品种,我国电力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态势。

现阶段,650号文明确了四种可开展绿电直连的场景。未来,随着绿电直连政策框架的不断完善,尤其当直连线路由单一电力用户绿电供给向多用户开展绿色电力直供拓展后,绿电直连对其他产业的渗透率将不断提升,有望撬动又一个万亿级市场新机遇。届时,新能源制氢、零碳园区、分布式光伏、电算协同等原本受制于电网接入和调度机制的项目,也可借助绿电直连模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从更深层次来看,绿电直连还将全面推动“风光生发电+储能+负荷”一体化开发模式,通过实行全周期管控,助力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增长极。

绿电直连的应用场景也将不断拓展,其不仅会广泛应用于冶金、石油、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还将深度融入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基站等新基建项目,推动这些行业和领域开展全面的降碳减耗改造,进而成为引领行业绿色转型的新风潮。

一言以蔽之,随着我国“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和国际合作日益密切,绿电直连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有可为。



《太阳能》 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1-2011 京ICP备10214260号-2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472号


技术支持: 酷站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