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期刊信息
更多

《太阳能》《太阳能学报》

  创刊于1980年,

  中国科协主管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

《太阳能》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

《太阳能》杂志:

  Solar Energy

  CN11-1660/TK  ISSN 1003-0417

  国内发行2-164  国外发行Q285

《太阳能学报》: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CN11-2082/TK  ISSN 0254-0096

  国内发行2-165  国外发行Q286

详细内容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举步维艰,需破“卷”成蝶 ——“光伏行业2025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在大同举行

公众号图片.png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举步维艰,需破“卷”成蝶

——光伏行业2025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在大同举行

本刊记者 李鹏

 

2025年5月,国家能源局确认,我国上半年新增装机量突破 200GW,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000GW,这一规模相当于 48 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总量,光伏在全国总发电装机中的占比已提升至 30%,成为全国装机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类型。但辉煌背后,隐藏着巨大隐忧。  

7月25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光伏行业2025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在山西大同召开。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作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情况——2025年上半年回顾与下半年展望》的主题演讲。

光伏业上半年发展举步维艰

王勃华开篇指出,我国光伏业上半年发展举步维艰。电池片组件的产量增速已经下降到了15%以下,多晶硅环节同比增长下降的落差超过了100%,出现了自2013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硅片落差超过80%,出现了2007年以来我们有统计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制造端各环节主流型号平均价格较2020年以来的最高价格降低88.3%、89.6%、80.8%、66.4%。各环节价格均已低于历史最低水平。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量同样跌落,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5年1-6月,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量分别同比下降7.5%、增长74.4%和下降2.82%,光伏产品出口额连续两年同比下降,1-6月出口额同比下降26%,以从历史半年度出口额的最高点—2023年上半年的290亿美元计算,下降幅度超过50%。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对31家主产业链上市公司进行了一季度亏损统计,净亏损超过了125.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增加274.3%。而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有超过40家企业公告退市、破产或兼并重组。

光伏市场前景广阔增长趋势不变

从全球电力市场整体格局来看,国际能源机构(IEA)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2027年全球电力需求预计将以年均3.9%的速度增长,到2027年,太阳能光伏有望贡献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约50%,全球电力市场“蛋糕”正不断扩大。

而中国在电力市场增长方面表现更为亮眼。据中电联数据,2025年中国电力需求增长预计在5%-6%,这一数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回顾历史数据,2024 年中国电力需求增速为 6.8%,2023 年为 6.7%,持续稳健的增长态势让中国在全球电力市场中占据了更为乐观的发展地位。

光伏发电的渗透率是衡量光伏行业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国际分析机构BP对近10年光伏发电渗透率的回顾显示,这一指标在10年间实现快速增长,进入20年代后增速进一步加快,主要经济体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全球平均光伏发电渗透率已达6.57%,较10年前提升7倍;中国的表现更为抢眼,渗透率从2014年的0.41%提升至如今的9%以上,增幅超20倍。尽管增长显著,但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许多欧洲国家的光伏渗透率已超过10%,其中荷兰更是高达21%以上。中国当前9%左右的渗透率水平,意味着未来还有广阔的发展潜力等待挖掘。

在未来市场发展方面,多条新能源发展保障政策出台,为光伏投资与建设提供了更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据王勃华分析,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整体上调,2026年还设有更高的预期目标,并对电解铝等五大耗能行业提出新增绿电消费比例硬约束,多重举措叠加,既拓宽了市场需求,也提高了装机预期。
在保障消纳和拓展场景方面,绿电直连机制鼓励新能源就地就近供给数据中心、自备电厂等高耗能负荷,储能被纳入新型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定位,提升了光伏消纳并网的灵活性。
   2025年6月份,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2025-2030年)》:规划到2030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规模2.53亿千瓦。国家级“光伏治沙”工程将荒漠治理与发电开发深度结合,为大基地项目打开新的土地空间;光伏+储能、光伏+氢能(含煤电机组掺烧绿氨)等多能融合方案也在政策引导下加速落地。
   基于上半年的发展态势及市场变化,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对2025年全球光伏市场规模作出上调预测:从年初预计531-583GW上调至570-630GW;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由215GW—255GW上调至270GW—300GW。

光伏产业需要破“成蝶,再获重生

 

造成中国光伏产业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在研讨会上强调,企业要想长久赚钱,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要维护整个行业生态,商场不是战场。

覆巢之下无完卵,若整个行业都在赔本销售,单家企业不可能独善其身。他指出,现代市场经济本就是“过剩经济”。中国水泥曾过剩 35%,如今光伏组件的全球产能已高达1200GW,却只有600GW的需求,如何在过剩中盈利?
    他举例,2009 年水泥行业曾陷入血腥价格战,价格一路跌到“红海”深处。后来,在行业协会牵头、龙头企业带头限产的“整合”下,水泥厂集体错峰生产,行业利润迅速回升,并在此后十年保持高收益。中国电解铝行业在经历6次失败调控后,于2017 年确立4500 万吨“产能天花板”,产能利用率随即稳在 95% 以上,连续八年盈利上升;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日本水泥业,把23 家企业并为3 家,再按等比例拆窑至4600 万吨产能,价格二十年稳定在每吨 100 美元;而百年前的美国工业化早期,石油和钢铁行业进行了大规模并购整,结束了持续多年的惨烈内卷。结论很清晰:并购重组加上硬性的产能约束,是化解内卷的有效手段。
    如何落到操作层面?宋志平提出“先去产量、再去产能”,光伏行业要通过限产稳住现金流和利润后,再着手拆除落后产能,并对先进产能实行“以销定产”。“限产之后,要提防企业因价格上涨带来的产能扩张冲动,必须明确价格是因为限产,并不是行业不过剩了,所以限产量和限产能需同时进行,才能保住价格。”宋志平说。
   目前不少光伏企业一味抢市场、拼降本,却忽视了产品质量和定价;自媒体层出不穷的“出货量排行榜”进一步扭曲了企业的价值观。定价却被草率交给销售部门,而销售员最擅长的正是“降价+赊账”。真正的定价权应牢牢掌握在董事会和高管层手中。
   谈到企业如何在“红海”中突围,宋志平认为企业要打造差异化、细分化、高端化、品牌化,具备“涨价”的底气,凭核心竞争力获得可持续溢价。

作为曾任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的董事长,和现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的宋志平对企业改革与发展有着深刻的见解,我们希望他的讲话能给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带来启发,期待我国光伏产业破“卷”成蝶,再获重生。

 

 


《太阳能》 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1-2011 京ICP备10214260号-2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472号


技术支持: 酷站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