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粤牵手 “汽”开得胜【大河财立方记者张克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先锋。在此背景下,河南与广东两省联手行动,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领域进行合作,并产生诸多成果。 新能源汽车是河南重点打造的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在2024豫粤产业链合作交流对接活动即将来临之际,围绕河南、广东两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合作现状、未来机遇,大河财立方记者进行采访。 总部在广东的比亚迪 有了河南“地产车” 说起近年来豫粤两省最大的合作成果,非郑州比亚迪莫属。 2021年9月9日,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这天,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后,37天内实现项目开工,17个月顺利投产,创造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的河南速度。 “地产车”通常指的是本地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的汽车,随着郑州比亚迪的落地,总部在广东的比亚迪,有了河南“地产车”。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超过302万辆,继续保持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成绩。其中,郑州比亚迪2023年生产整车超20万辆。 在比亚迪的龙头带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河南加速发展。 “我们规划建设31.4平方公里郑州航空港汽车城,在40公里至50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十余家知名车企、百余家零部件企业,覆盖全省90%以上品类车型及门类产品,整车产能超200万辆。去年,全区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比重超过75%。”郑州航空港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挥部副指挥长翟同立介绍。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除了比亚迪这样的汽车整车企业,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辉能源)也在河南布局多年。 作为鹏辉能源全资子公司,河南省鹏辉电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2月,位于驻马店,主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其中动力电池主要向上汽通用五菱供货。 此外,根据郑州市第六期“三个一批”签约项目清单,深圳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雄韬股份)氢燃料电池全国总部项目位列其中。 拥抱大湾区大市场 河南企业积极赴粤布局 河南、广东同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广东企业来豫落地的同时,河南企业也积极赴粤布局,拥抱大湾区大市场。 作为商用车龙头企业,宇通集团自动驾驶客车产品已在广州、惠州实现常态化运营多年,宇通自动驾驶环卫产品也在广州、深圳推广落地。 今年7月,宇通用户中心在广州开业,采用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模式,主营业务包括从整车销售到售后服务,从配件供应到金融保险,覆盖了商用车使用的全生命周期。 广东拥有广汽集团、比亚迪、小鹏等汽车整车企业,河南则云集了大量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从曾经的燃油车时代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时代,多家河南汽车零部件企业都是广东汽车整车企业的好伙伴。 位于新乡原阳的河南斯凯特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专注研发生产汽车管路系统产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12%,其制动管路、燃油管路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比亚迪多款车型中,占比超60%。 “我们在广东布局好多年了。”总部位于南阳西峡的飞龙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龙股份)工作人员说,为了更加接近客户,公司设立了广东办事处,公司主营的电子水泵、汽车热管理系统等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向广汽埃安有供货,和小鹏汽车联系紧密。 2021年、2022年,广东和河南先后获批国家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其中河南示范应用城市群还包含广东佛山。豫粤两省都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方面进行探索,两地企业均有交流互动。 2023年5月,有着“氢能奥运会”之称的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在广东开幕。宇通集团携氢燃料公交、环卫、重卡三款车型参展,全系氢燃料产品集中亮相现场,引得在场诸多嘉宾关注。 在氢能产业方面,飞龙股份和雄韬股份已有合作。据飞龙股份公告,公司涉及氢能源的客户有重塑、亿华通、雄韬股份等。 智能网联汽车新时代 豫粤携手共创新未来 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根据乘联会统计,10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119.6万辆,同比增长56.7%,环比增长6.4%,国内市场渗透率达52.9%,连续4个月超过50%。 如果说,电动化是汽车产业换道竞赛的“上半场”,智能化则代表了汽车产业换道竞赛的“下半场”。而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李冠峰认为,豫粤两省合作空间巨大。 “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在全国占比接近30%,汽车电子产业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相关企业发展快、占比大,技术领先。”李冠峰说,如果河南、广东两省能够进行实质性的深度合作,对加速河南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格局研究所联合创始人、汽车首席观察员贾智超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区域互补与共赢是河南、广东两地合作的着眼点,通过产业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共赢。 在贾智超看来,河南有门类齐全的产业、广阔的市场和便捷的区位优势,广东拥有强大的产业集群和创新的发展理念,还有着深厚的汽车文化。河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必须有国际视野的加持,才能适应全球市场的变化,为出海打下基础。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 上一篇抬高门槛倒逼光伏制造业升级下一篇香港首个公共加氢站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