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期刊信息
更多

《太阳能》《太阳能学报》

  创刊于1980年,

  中国科协主管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

《太阳能》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

《太阳能》杂志:

  Solar Energy

  CN11-1660/TK  ISSN 1003-0417

  国内发行2-164  国外发行Q285

《太阳能学报》: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CN11-2082/TK  ISSN 0254-0096

  国内发行2-165  国外发行Q286

详细内容

单晶硅片产能“激增”至300GW! 隆基105GW、中环85GW领衔

作者 / 水七沐

来源 /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

单晶硅片领域无疑是光伏产业链最为“吸金”的环节之一。

近日,单晶硅片再迎新玩家,10月12日宇晶股份豪掷1.9亿成立新公司入局大尺寸单晶硅棒、硅片的研发、生产和智能制造;10月18日,和邦生物控股子公司武骏光能等抛出10GW超高效单晶硅片项目投资计划。

此外,双良节能40GW、高测股份30GW、高景太阳能50GW……随着众多新秀的突袭,单晶硅片竞赛愈发激烈的同时,产能将狂奔至300GW以上。

           

双雄称霸

在完成对多晶的完美逆袭后,单晶硅片行业多年保持着隆基、中环“双雄称霸”的格局。

根据企业财报,截至2020年底,隆基单晶硅片产能85GW,中环单晶硅片产能55GW,两者产能遥遥领先于第二梯队。

不过,值得重视的是,完成混改的中环股份正加速步伐。2021年2月2日,中环股份公告,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能工厂及相关配套产业落户宁夏银川,将新增50GW以上G12产能,这也是2021年硅片行业最大的投资之一。

据悉,中环宁夏50GW单晶项目已于3月18日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底开始投产,2023 年全部达产,届时中环单晶总产能将达到135 GW以上。

而2021年截至目前,隆基暂未公开硅片相关扩产计划,2020年其在云南新扩70GW单晶产能。 

在年中报的交流会上,隆基重申了在硅片产业的原则“不领先不扩产,不卡脖子不介入”,隆基的优势在于工艺技术、设备升级改造以及供应链,非硅成本仍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到2021年底,隆基预计单晶硅片产能将达105GW,中环则预期达85GW,两者差距进一步缩小。

垂直一体化商加码

硅片产能飙升,垂直一体化商同样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2020年至今,在产业链上游一浪接一浪的涨价潮中,垂直一体化模式再次被行业捧至高位,特别是以组件为核心的制造商纷纷补足硅片等“短板”。

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公开信息,2020~2021年,晶澳、晶科、天合、亿晶光电、阿特斯5家垂直一体化商共公布了超218GW的硅片(硅棒、切片)扩产计划。

           

截至2020年底,晶科、晶澳、阿特斯三大TOP级垂直一体化商的硅片产能分别为20GW、18GW、6.3GW,到2021年底,三家企业的硅片产能预期将分别达到32.5GW、约32GW、11.5GW,增长率高达63%~83%。 

当然,垂直一体化商的硅片产能大部分为自用,但是在硅片价格高企的2021年,硅片销售也构成了部分组件商的盈利之一。如晶科能源在第二季度财报中指出,由于多晶硅价格快速上涨,加之产业链上下游价格上涨传导存在一定时间间隔,迅速加大了硅片的对外销售力度。  

在需求预期持续膨胀以及投产瓶颈、限电等诸多因素共振下,2021年多晶硅价格持续高位运行。 

新玩家搅局

硅片红利自然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蜂拥而至,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下延伸产业链的光伏设备商,另一类则是跨界新兴企业。

光伏设备商以上机数控、京运通、高测股份、双良节能以及最新进入的宇晶股份为代表,凭借硅片相关设备优势,迅速切入硅片制造。

以铸锭炉起家的京运通从2017年开始主攻硅片业务,截至2021年中,京运通单晶硅片产能约8GW,另有12GW新增产能处于爬产期,预计2021年底产能达20GW;切割设备商上机数控从2019 年通过全资子公司弘元新材进一步拓展单晶硅业务,截至2021年中,实际产能20GW。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京运通、上机数控营收及净利润均实现了大幅增长,最高涨幅达464.59%,主要原因均指向硅片营收的大增。其中,上机数控2021年上半年营收及净利润均超过2020年全年。

           

2021年另一大切割设备龙头高测股份、还原炉龙头双良节能相继发布扩产公告,大举进攻硅片市场。高测股份分别在四川乐山、江苏建湖扩产10GW、20GW大硅片及配套项目,一期预计2022年投产。双良节能40GW单晶硅一期项目落户内蒙古包头,包括20GW拉晶、20GW切片产能,该项目已于10月初点火投产。连续两年净利亏损的宇晶股份显然也将希望寄托于备受热捧的硅业等光伏业务上。

          

跨界新兴企业以高景太阳能、宝峰时尚(现更名为金阳新能源)为代表,特别是高景太阳能在珠海、西宁分别投下50GW的单晶硅片、单晶硅棒的超大产能,押注210大尺寸,弯道超车野心勃勃。

更让硅片商狂欢的则是超前的硅片销售长单。2020年至2021年,涨价潮刺激之下,硅片长单盛行,隆基、上机数控、京运通、中环等9家企业已手握未来1~3年的超262亿片大单。

           

另一方面,为保障原材料,硅片企业同时向上“锁定”硅料,晶澳、隆基、中环9大企业抢下超245万吨硅料长单。

          

当然,单晶硅片爆热的同时,也埋下了产能过剩的隐忧,不过在上游多晶硅价格的“脱缰”之下,优胜劣汰之战或将延迟上演。



《太阳能》 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1-2011 京ICP备10214260号-2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472号


技术支持: 酷站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