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期刊信息
更多

《太阳能》《太阳能学报》

  创刊于1980年,

  中国科协主管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

《太阳能》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

《太阳能》杂志:

  Solar Energy

  CN11-1660/TK  ISSN 1003-0417

  国内发行2-164  国外发行Q285

《太阳能学报》: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CN11-2082/TK  ISSN 0254-0096

  国内发行2-165  国外发行Q286

详细内容

山西大同:“十四五”期间 新能源增量项目按5%配储能 存量项目分期适量配置

        来源:大同市人民政府

        

        1月13日,山西大同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大同市关于支持和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市增量新能源项目全部配置储能设施,配置比例不低于5%;存量新能源项目鼓励企业分期适量配置,优先对微电网、增量配电、独立园区等具备条件的用户配置。同时文件还指定储能产品的起点标准要达到单体电芯容量280Ah及以上,循环寿命≥8000次(25℃,0.5C充放,容量>80%)。

        

        全文如下:

        

        关于印发《大同市关于支持和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各相关企事业单位:

        

        为推动我市储能技术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同市关于支持和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经市政府第57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大同市关于支持和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大同市人民政府

        

        2021年1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大同市关于支持和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全面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战略决策,加快构建我市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绿色能源供应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储能技术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强化产业总体布局规划,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统筹解决行业创新与发展重大共性问题。

        

        激发创新动能驱动、推动示范项目先行。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鼓励形式多样的技术、机制及模式创新,先行先试,发挥试点工程的示范作用。

        

        强化市场主导作用、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储能领域。推动储能设施合理开放,形成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

        

        实施产业联动发展,培育新兴储能产业。加强我市产业之间联动,推动关联产业信息共享,联手开展技术创新,促进储能产业上下游协调高效发展。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不同技术类型、不同应用场景的试点示范项目,探索出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储能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成为我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三、推进措施

        

        (一)以市场拉动储能产业发展。合理整合我市储能产品应用市场,充分挖掘储能产品应用市场潜能,采取产业联动方式,推动储能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

        

        1、储能产业与汽车产业联动。政府搭建平台,推动储能产业与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融合发展,在确保质量以及技术领先的前提下,互通技术参数等信息,鼓励企业之间自主选择,互供产品。鼓励实施燃料电池储能产业多场景运用,加快推进大同动力电池研发,支持汽车产业动力电池制造与储能融合发展。

        

        2、储能产业与新能源产业联动。鼓励新能源场站合理配置储能设施,降低弃风弃光率,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储能企业根据我市新能源产业实际并与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开发提供适应性较强的优质产品。“十四五”期间,我市增量新能源项目全部配置储能设施,配置比例不低于5%;存量新能源项目鼓励企业分期适量配置。

        

        3、储能产业与终端用户联动。帮助储能企业对用户侧进行摸底,研究配置储能的可行性,优先对微电网、增量配电、独立园区等具备条件的用户配置。

        

        (二)储能产品应用高端化。为了确保我市储能产品应用市场高端稳定有序,并切实具有示范意义,储能产品的起点标准要达到单体电芯容量280Ah及以上,循环寿命≥8000次(25℃,0.5C充放,容量>80%),避免技术程度较低以及劣质产品扰乱我市储能产品应用市场。

        

        (三)打造重点试点示范项目。依托城市动力和大同时代等龙头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储能技术和装备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带动我市储能制造产业达到一定规模。整合科研力量,不断对储能核心技术和装备进行研发攻关,保持储能技术的领先地位。拓展电动汽车等分散电池资源的储能化应用,大力推动新能源综合场站及“光—储—充—检”一体化示范场站,积极开展纯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业务。

        

        (四)研究制定推动储能产业的支持政策。对分布式储能项目、重大示范项目,市财政根据财力情况给予一定的建设补贴。

        

        (五)吸引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储能项目,支持采取多种融资方式,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储能产业,增强储能产业发展动能。

        

        (六)建立灵活性市场化交易机制。鼓励储能企业直接参与市场交易,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盈利,激发市场活力。电力公司优先受理储能企业接入申请,支持储能产业有序发展。

        

        (七)部门之间协调推动。市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及时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争取国家、省相关支持政策。

        

        (八)加快储能人才的引进。将与储能行业相关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列为重点引进对象,享受大同市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

        


《太阳能》 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1-2011 京ICP备10214260号-2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472号


技术支持: 酷站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