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期刊信息
更多

《太阳能》《太阳能学报》

  创刊于1980年,

  中国科协主管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

《太阳能》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

《太阳能》杂志:

  Solar Energy

  CN11-1660/TK  ISSN 1003-0417

  国内发行2-164  国外发行Q285

《太阳能学报》: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CN11-2082/TK  ISSN 0254-0096

  国内发行2-165  国外发行Q286

详细内容

储能:中国速度成为产业注脚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韩逸飞

        

        站在2020年年尾,回首我国储能产业“十三五”发展历程,“中国速度”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好注脚。

        

        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投运的储能项目(含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储热)较2016年增加了32%,电化学储能规模增加了7倍。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1702MW/4055.4MWh,锂离子电池装机约为1395.8MW,占比82.4%。截至2020年9月底,我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3.1GW,同比增长5.1%。

        

        复盘“十三五”我国储能发展之路,产业总体上进入高速发展期,且各区域储能市场特征鲜明:华东地区主要以电网侧和用户侧工商业削峰填谷为主;西北地区主要以新能源+储能市场为主;华北地区以集中式新能源+储能、山西电源侧调频市场为主;华南地区主要以广东电源侧调频为主。

        

        探究我国储能产业高速增长之谜,是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储能系统成本快速下降为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今年以来,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价格已经进入应用领域的盈亏平衡点,为即将实现的商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从材料、设备、系统到回收,储能行业已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产业链。目前,虽然在一些关键环节仍依赖于国外技术,但我国在主流技术与前沿技术上都有布局,并培育了以宁德时代、比亚迪、南都电源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领先的储能厂商。行业龙头企业的军团式涌现,奏响了我国储能产业突破藩篱、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序曲。

        

        再次,我国储能项目的规模化实施与运行,印证了储能在主要应用领域所具有的不可替代功能和得天独厚优势。实践证明,通过合理配置储能可以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实现电力与电量的平衡,有效解决目前电力系统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最后,储能产业之所以能够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固然有产业发展初期基数较小、增长速度易于爬坡的客观原因,但从行业发展总体情况来看,方方面面的政策支持同样功不可没。毋庸讳言,政策是一把双刃剑,若节奏把握不当,也可能对产业发展造成波动和干扰。

        

        展望“十四五”,我国储能产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关键是要成为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市场驱动型产业。为此,必须着眼根本和长远,切实摆脱政策依赖,既考虑能源结构转型和新能源发展等外部需求因素,又考虑储能自身技术的发展状况,既积极拓展相关产品和服务,又着力推动完善相应的政策体系和电力市场环境。

        


《太阳能》 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1-2011 京ICP备10214260号-2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472号


技术支持: 酷站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