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本刊原创 >> 储能与氢能双轮驱动,2025 新能源产业之路
详细内容

储能与氢能双轮驱动,2025 新能源产业之路

作者:郝小吉《太阳能》杂志社

当全球能源格局加速重构,“双碳” 目标成为时代命题,储能与氢能作为新能源产业的 “双引擎”,正站在技术突破与产业爆发的临界点。2025年10月,一场聚焦储能、氢能及新能源全产业链的行业盛会在上海启幕,其密集的议题布局、多元的参与主体,勾勒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破局路径与升维逻辑。

产业变局:储能与氢能的时代使命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是解决新能源 “间歇性、波动性” 的关键支撑,氢能则是实现 “跨领域、长周期” 能源调配的终极载体。二者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的全链条。

  从技术演进看,储能已从 “铅酸电池为主” 的 1.0 时代,迈向 “锂电规模化、液流电池破局、压缩空气储能商业化” 的 2.0 阶段;氢能则在 “绿氢制造成本下降 30%” 的利好下,进入 “制储运加全环节技术攻坚” 的关键期。本次会议以 “储能 + 氢能” 为核心骨架,联动风电、光伏、充换电等细分领域,正是对产业融合趋势的精准回应。

  从产业价值看,据行业测算,2025 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氢能市场规模也将迈过 500 亿美元门槛。中国作为新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的国家,在 “双碳” 目标倒逼下,储能与氢能的产业成熟度直接决定着能源转型的成败。本次会议的 “国际储能与氢能大会开幕式”“第十一届国际储能大会主题论坛” 等核心环节,既是技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产业共识的深度凝聚。

技术破局: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创新

  会议的技术论坛板块,如 “储能前沿技术论坛”“氢能前沿技术论坛”,清晰呈现了产业技术攻坚的三大方向:

(一)储能:材料、安全与系统的三重突破

  在储能关键材料领域,“储能关键材料技术与智能装备” 议题直指锂电正极材料 “高镍化”“富锂化” 的瓶颈,以及液流电池 “钒资源回收”“膜电极寿命提升” 的痛点。某参会企业展示的 “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循环寿命突破 5000 次,成本较锂电降低 20%,为储能多元化技术路线提供了新样本。

  在储能安全与标准化领域,“储能安全与标准化” 论坛的嘉宾指出,当前储能电站火灾事故中,70% 源于电池热失控,而 “电池管理系统(BMS)智能化 + 消防系统定制化” 是破局关键。同时,行业标准化滞后导致的 “设备兼容性差、运维成本高” 问题,也在本次论坛中引发热议,推动 “储能系统设计、施工、运维全流程标准” 的制定成为共识。

  在新型储能系统领域,“新型储能系统设计与解决方案” 论坛展示的 “压缩空气储能 + 抽水蓄能” 联合调峰项目,实现了 “响应速度提升 40%、能量转换效率提高 15%” 的突破,为大规模储能系统的协同设计提供了实践参考。

(二)氢能:制储运加的全链攻坚

  绿氢制备是氢能产业的核心命题,“绿氢产业与制氢电解槽(ALK/PEM/AEM/SOC)” 论坛中,碱性电解槽(ALK)企业强调其 “成本优势(每标方氢气成本低于 3 元)”,质子交换膜电解槽(PEM)企业则突出其 “响应速度快(启动时间小于 1 分钟)” 的特性,技术路线的竞争与互补,折射出绿氢制备的多元化探索。

  氢能储运的突破同样关键,“氢储运 & 氢能综合利用” 论坛中,某企业发布的 “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储氢密度达 5.5wt%,释放纯度超 99.99%,为氢能长距离运输提供了新方案。而 “高压气态储氢瓶轻量化”“液态储氢温度控制” 等议题,也在推动储运环节的成本下降与效率提升。

  氢能应用的场景拓展是产业爆发的落脚点,本次会议虽未单独设置应用论坛,但在 “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氢’新生态国际高峰论坛” 中,“氢燃料电池在电网调峰、工业供热中的应用” 案例,展现了氢能 “跨领域赋能” 的潜力。

生态升维:从产业孤岛到协同网络

  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 “技术、资本、政策、市场” 的生态协同。本次会议的 “投融资峰会”“ESG 论坛”“行业联盟年会” 等环节,构建了产业生态的三大支柱:

(一)资本赋能:破解 “投入大、周期长” 的融资困局

  “第二届储能 & 氢能产业投融资与可持续发展 (ESG) 金融峰会” 上,多家投资机构表示,储能与氢能项目的 “IRR(内部收益率)需达到 8% 以上” 才具备投资价值。为此,“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产业基金定向支持”“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模式创新” 成为破局方向。某参会的氢能企业通过 “技术专利质押 + 未来收益权融资” 的组合方式,获得亿元级融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借鉴。

(二)ESG 引领:定义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范式

  “2025 年度能源企业 ESG 百人论坛”“储能 & 氢能产业 ESG 金融峰会” 的举办,标志着 ESG 从 “企业可选动作” 变为 “产业必答题”。在环境层面,“储能电池回收利用率”“氢能项目碳排放强度” 成为考核重点;在社会层面,“新能源项目对当地就业的带动”“技术普惠性” 被纳入评价体系;在治理层面,“企业合规管理”“供应链透明度” 成为竞争门槛。某能源央企发布的《ESG 白皮书》,明确 “2030 年储能项目 ESG 评级全 A” 的目标,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三)行业协同:打破 “各自为战” 的发展壁垒

  “新能源行业品牌联盟 2025 年度工作会暨私享会”“2025 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年会暨国网能・20 周年庆典” 等环节,展现了行业组织在 “标准制定、资源整合、市场拓展” 中的关键作用。例如,新能源行业品牌联盟推动的 “储能设备互认标准”,已在长三角地区试点,使设备采购成本降低 12%;国网能的 “20 周年庆典” 则聚焦 “电网与新能源的协同调度”,发布的 “源网荷储氢一体化调度平台”,实现了多能源品种的智能调配。

未来展望:在挑战与机遇中锚定方向

  尽管储能与氢能产业前景广阔,但仍面临技术成熟度不足、成本高企、市场机制不完善等挑战。例如,储能系统的 “度电成本仍高于火电”,氢能的 “终端应用场景尚未规模化”,这些问题在本次会议的圆桌讨论中被反复提及。

  但机遇同样明确:随着 “新型电力系统” 建设的加速,“储能 + 氢能” 将成为 “风光发电的稳定器、电网调峰的主力军、跨季储能的突破口”;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下,中国的储能与氢能技术也将加速出海,某参会企业的 “东南亚储能 EPC 项目” 已实现 “技术输出 + 标准输出” 的双重突破。

  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回望,这场新能源盛会不仅是一次技术与思想的碰撞,更是产业从 “单点突破” 到 “系统升维” 的关键一步。储能与氢能的双轮驱动,正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从 “跟跑者” 向 “领跑者” 跨越,而这场跨越的每一步,都将深刻影响人类能源文明的未来。

采访联系记者
e77d793c03c6f24f32b148d6bb9ca3a3.png



《太阳能》 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1-2011 京ICP备10214260号-2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472号


技术支持: 酷站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